國立清華大學與法國籍龍若望神父帶領的「清華大學坦尚尼亞教育志工團」,在2008年的服務考察中,團隊發現當地有許多需要協助的項目,水資源不足的問題、長期師資不足的問題、醫療缺乏的問題等等問題,其中,以資訊教育資源的問題讓我們印象深刻。原來,因外資不斷湧進非洲與經濟發展的緣故,當地熟悉電腦的居民較容易找到較好的工作,政府也將電腦列為升學的國家考科之一,然而,卻不是每間學校皆有電腦,缺乏電腦的學校,老師會以在黑板上繪製電腦的圖案進行模擬教學,僅有少數家境較好的孩童在家有電腦,影響求學上的資源不均,進而影響了學童未來的求職機會。國際間在許久前即已注意到這個需求,但電腦在捐助的過程中,往往因為海運碰撞、作業系統語言非當地官方語言、不熟悉硬體的架設,導致我們在訪查時,發現有大量的電腦是被放至在教室地板,無法使用,而其中,有不少是生產自台灣的品牌電腦,「我們不是先進國家的垃圾場」,當地陪伴訪查的老師們如此說。
國際間在許久前即已注意到這個需求,但電腦在捐助的過程中,往往因為海運碰撞、作業系統語言非當地官方語言、不熟悉硬體的架設,導致我們在訪查時,發現有大量的電腦是被放至在教室地板,無法使用,而其中,有不少是生產自台灣的品牌電腦,「我們不是先進國家的垃圾場」,當地陪伴訪查的老師們如此說。
台灣以資訊電子產業文明,大學校園內電子與資訊人才濟濟,「資訊教育」是我們認為己身最適當切入的議題,以此作為我們最初的服務主軸,並於每年的服務過程中,繼續進行訪查以更了解當地需求,引介計劃到合適單位,如於2011年成立「輔仁大學坦尚尼亞醫療志工團」,將服務主軸拓展到醫療領域,協助坦尚尼亞馬賽族Engaruka村婦女與孩童醫療問題,希望能降低當地婦女生產的高死亡率;持續在坦尚尼亞的耕耘外,2013年成立「清華大學台飛獅子山國際志工團」、2014年服務於西非的迦納、2015年成立「清華大學肯亞國際志工團」,持續投入改善資訊教育的行列。
原定為一年一期的國際志工團,團員在親身經歷當地的教育與社會環境後,感受到短期志工所能帶來的服務成效有限,尤其「教育」本身即是無法立竿見影的議題,需要長期的規畫與投入才能讓服務成效彰顯。
為了能有效率地執行與管理長期計劃,追蹤與擴大服務成效,有制度地將志工服務經驗累積傳承,以提供專業的服務分享於他人,使服務方式不會受限於短期志工範疇,增加長期計劃的類別與可行性,遂由歷屆團員開始著手成立「台飛國際志工交流協會」。
我們期許「台飛國際志工交流協會」能成為台灣與非洲的交流平台,在尊重當地文化的前提下,與服務地建立長期合作關係,以協助者的角色賦權與當地,一同改善當地所面臨的困難和議題,並期許團員能於為期一年的國際志工計劃中,發展其專業能力與個人成長,使其成為國際服務計劃的跨領域人才。更期許我們的付出能豐沛台灣這塊土地,嘉惠我們的社會。